close

 

苦難追隨人類有多長的歷史?可能比歷史更長久。世世代代、各行各業,不管社會階層高低,經濟條件好或壞,甚至無關信仰虔不虔誠,人類的苦難始終無法避免。如果苦難無法避免,那麼,我們應該學習用什麼樣的方法與眼光來看待苦難?教會音樂伴隨人類多年,在各個年代透過音樂的表達,音樂穿透人類的心靈。當無法透過經文,禱告軟弱無力時,音樂仿似延伸了語言,打開了心靈的空間,直接撫觸了悲傷的心靈,甚至提升了力量,讓人有勇氣面對苦難。

荷蘭籍的大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~1669年)是少數在還在世時就是功成名就的畫家,他在十九歲於荷蘭的社會中嶄露頭角,不到三十歲的他就受到許多藝術愛好者的崇拜和委製肖像畫,他娶了市長的女兒為妻,在阿姆斯特丹的高級住宅做為畫室,他出入上流社會社交圈,享受奢華的生活。但好景不常,這樣的闊綽生活只持續了15年,他的妻子因為難產而過世,留下他與三個稚嫩的孩子。此時的林布蘭,剛辦完父母與妻子的喪事,心靈極為空虛與失落,竟與他的管家兼保母發生了感情。當時的社會保守,不能容許他的行為,加上當時的人喜好轉變,轉向流行華麗、複雜,裝飾性高的畫作,林布蘭平民的畫風漸漸乏人問津。這個時候,他又愛上了另一名女子,曾被他愛過的保母又控告他,此時的林布蘭不僅拮据,還身敗名裂。他開始拍賣他的資產,官司纏身加上債台高築,委託做畫的生意又一落千丈,就這樣,他過了慘淡的十餘年。在經歷人生重創的中年,林布蘭的作品轉往聖經人物的詮釋,他原本就擅長於人物做畫,他的作品發揮了光與色彩所融合的效果。此時的他,常常在聖經題材上探究,他不斷鑽研聖經內容,也畫出一幅幅以聖經人物為背景的作品。他畫出來的人物透視直逼心靈,彷彿是會跟人說話一樣。在他晚年,愛子提多比他早離世,又再一次讓他嚐到悲傷的滋味。在他去世前一年的作品〈浪子回頭〉,是他在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之後的作品。他像故事裡面那個浪子,帶著他的苦難、他的疲憊、他的期待,深沉內斂的表達了他的人生和信仰。渴望回到天父的懷裡。這個苦難的人生。這個畫作卻改變了三百多年後的一位心靈作家~~盧雲神父(Father Henri Nouwen1932~1996),他在一九八三年第一次遇到這幅畫,當時給他相當大的震撼,父子相擁的溫柔場景,讓他有歸家的渴望,他渴求也能像畫中的兒子一樣,回到一個全然了解、全然接納他的父的懷中。一九八六年,他有個特別的機會,得以看到這幅畫的真跡,並在不受打擾的機會下,獨自看著這幅畫四小時,他看到漂泊、孤獨、悔恨在這個浪子身上,而父親溫柔、無條件的接納擁抱,讓這個歸家的心全然繳械,不再懼怕。而大兒子一副看好戲的、不屑,兩手交叉的疏離、排斥、不滿的情緒油然而現,和父子相見的場景,有著極強烈的對比。許多的反省在盧雲裡面,自己有時有如小兒子,疲憊、漂泊、流浪多年,渴望被接納。有時也有如大兒子,憤怒、不滿、批判、疏離,以自己的義定別人的罪。這個感動與反省,讓盧雲把他的餘生都放在多倫多「方舟」團體的「黎明之家」,與智障朋友一同生活了十年,一直到一九九六年安息主懷。而「成為父親」就是他在「方舟」的所努力的目標,雖然「成為父親」的付出,必須忍受孤單,無條件的付出,孩子也許不明白為父的忍受與持手。但他知道,「方舟」裡的每個孩子,甚至在這世上每一個人,這是在尋找一位寬容、讓人可以倚靠的父親,一個溫暖的膀臂擁抱與岸為所有的痛苦與受傷的心靈。而他所倚靠的、所學習的對象,便是來自天上永不改變的天父。

誠如盧雲所說:

從誘人、追求更多財務與名聲的榮華,林布蘭進入蘊含於人的靈魂之中且勝過死亡的光華天地。

這便是苦難所帶來的改變能力,由有深深經過那種痛苦,並堅守在基督裡的信心與愛,深深內省自己的生命,才能了解。在苦難發生的當下,悲傷與痛苦常常不是外人所能了解,林布蘭所走過的人生,他的起與落,他對上帝的愛與倚靠,透過他的畫作傳遞了苦難背後的力量,這種發自內心的感動,透過苦難來的淬鍊,閃耀著動人的光芒。苦難與人們是無法分開,沒有一個人可以不要苦難。如果有一個人可以不要苦難,那大概是這個人最大的痛苦了。亞里斯多德曾說:「動了知覺,就是受苦。」唯有了解苦難,才能懂別人的眼淚。

   但上帝很奇妙,祂也創造了音樂,成為人在語言上的另一種表達,舉凡快樂、悲傷、喜悅、痛苦只要是人的情緒,除了語言之外,都能藉著音樂來表達。聖詩599首「無論在甚麼時陣」,就是講述到一位才七歲的日本小女孩,因為罹患了癌症,透過她的生命,對主的信心,而寫下的歌詞,歌詞如下:

 

1. 無論佇甚麼時陣,無論佇甚麼時陣,呣通互苦難贏去,也呣通悲傷失志,
有耶穌的疼,有耶穌的疼,著信有耶穌的疼。

 

2. 無論佇甚麼境遇,無論佇甚麼境遇,著向望將來福氣,主會賜信仰勇氣,
有耶穌的疼,有耶穌的疼,因為有耶穌的疼。

 

 

當言語訴說出或無法表達時,非常奇妙的詩歌就能馬上帶入安慰,這個小女孩除了單純的信心讓人動容之外,她也分享勉勵了「呣通互苦難贏去」,也告訴我們盼望在於因為我們擁有耶穌的愛,這就是力量的來源。聖經的詩篇總共有150篇,這些詩篇以前都是能唱的,但這留下來的歌詞,以「哀歌」居多,這說明人靈魂深處的痛苦,藉著詩歌表達,也藉著詩歌得安慰。詩歌是上帝給人的禮物,觸動著靈魂深處。

   令人景仰的神學家潘霍華,《追隨基督》一書中也說到,恩典有「廉價的恩典」與「貴重的恩典」,潘霍華認為上帝的恩典不是廉價的,我們是基督以犧牲自己的重價換來的。真正隨主耶穌的基督徒是願意付上代價的,是要過「重價的生活 」這看似嚴肅的警告,但是卻是很實際地提醒。他還說:「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的時候﹐祂是叫他來死。」端看潘霍華在世的生活,他簡直是自己把苦難拿來挑。若他順應著大多數的人、大多數的教會,承認希特勒的思想,就可安然過日子。但是他並沒有這樣,他清楚知道自己身為基督徒該有的責任。我們若不與世界為友,就會像潘霍華那樣把苦難往身上背。在二次大戰時,他一家都被納粹關入集中營,他曾經有一個機會可以離開德國,移民到紐約去,當時的局勢對他很不利,在德國,勢必要被納粹所抓。他在寫給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道別信上說:

我必須與我本國的基督徒,一起度過我們國家歷史上這段艱難時期。假如我不能與我的同胞一起面對這時候的試煉,我就沒有權利參與戰後德國教會生命的重建。

5年之後,他因兩次謀殺希特勒而被捕,兩年後,他在希特勒投降前三個星期被吊死,一個月後歐戰結束。聖詩605首表明了潘霍華的信仰,毫無懼怕的面對困難及挑戰。即使苦難已經在杯中滿出來,仍然感恩並歡喜領受。

1.      靠主恩典奇妙氣力啲保護,堅心聽候主所安排道路;

阮知上帝暝日無停啲照顧,逐個新日子主親切招呼。

 

 

 

2. 雖然撒但窘迫我心真艱苦,兇惡路境背重擔無法度;

心靈驚惶,祢拯救穩當堅固,這是主祢給阮備辦道路。

 

3. 祢所斟互我苦杯到滿出來,上帝旨意深沉oh得了解;

阮猶感恩對祢聖手來接受,因為深信主會疼痛保祐。

 

4. 回想佇此世間祢所賜日子,享受燦爛日光喜樂、甘甜;

常常記念一生年日無bōe記,阮決意全生涯攏歸屬祢。

 

這首歌會讓我流淚,從苦難中來堅定我們的信仰,唯有從十架的苦難神學中,才能看到神的恩典是多麼貴重。因為潘霍華的信心,以及他對信仰的忠誠。如果他移民了,也許以後的故事又不一樣。但如果我選擇的是自己所愛而非神所愛,這樣我叫做甚麼基督徒?但是他所選擇,就是在基督裡的受苦。因為受苦,才有權利享受基督的生命,而非廉價的恩典。經過苦難,面對信仰所寫出來的歌詞,有信仰的激勵,有神學的反思,不但令人動容,更是世世代代寶貴的信仰資產。

   在遇到苦難時,絕對不僅只有說:「主啊!!交給祢了,因為祢必定掌管我。」約伯在遇到苦難時,跟神對話;潘霍華在遇到苦難時,把苦難反省寫成書;林布蘭在遇到苦難時,把苦難畫成溫柔的撫觸,悔恨的淚水。這些信仰前輩所經過的苦難,至今仍在向我們說話。苦難不單只有交託給主,如果只是這樣,那苦難簡直沒有甚麼意義可言。在情緒上,會在許多自責、悔恨、反省、愛主、反問主、否定、接受…..許許多多交叉複雜的情緒中反覆再反覆的煎熬中,一路顛頗的找到路。然後把一滴滴淚水化成歌、化成文字、化成繪畫,讓我們的生命因此而再生。

   許多的教會音樂,因著這樣的方式產生,每一首歌不是簡單的感情抒發,而是許許多多的淚水、悔罪、感恩一一的呈現。這樣的詩歌有生命,一直對著我們傳唱,讓我們在經歷苦難時,像一個輕拂的手,安慰我們的心靈。這樣的歌曲的深度夠,絕對不像外面的所謂「療傷系」歌曲,只會越唱越悲傷。而透過詩歌背後的信仰見證,讓我們體會上帝的偉大,在有神學思想的詩歌中,我們只會越唱越受激勵、越唱信仰越進步,並因著屬靈前輩的信仰經歷,讓我們的信仰也長大成熟,不是只是站在原地的信仰而已。

參考書目:

1.     花亦芬,《林布蘭特與聖經》台北市:三民,2008

2.     盧雲,《浪子回頭》台北市:校園,1997

3.     潘霍華著;鄧肇明、古樂人譯,《追隨基督--做門徒的代價》,台北:道聲、2008

4.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教會音樂委員會,《聖詩》,台北:使徒出版社、200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ch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